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贡献水利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14 8:46:00 来源:中国水利报点击:252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长三角区域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水利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邻、河湖相连、人文相亲。古往今来,这片水系通达之地,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忧。解决好水问题,发展好水优势,保障好水安全,事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水利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做好长三角地区水利发展顶层设计,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的水利投资力度,科学布局水网建设。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流域机构发挥机构优势,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保、共享的流域水利工作格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完善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的体制机制……各级、各地水利部门共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了水利力量。


建设“大水网”助力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
水利工程是重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三角地区的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在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淮河王家坝闸都留下了足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水网建设正在加快建设步伐,谋划了骨干河湖综合治理、分片河网综合治理、跨界河湖综合整治、城镇防洪除涝、圩区治理、其他水系整治、水利智能化等多项重点水利工程,以大水网支撑区域大发展。

上海持续推进吴淞江工程(上海段)、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充分发挥流域水工程体系防灾减灾效益,优化区域河网水系结构。11月30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来到上海市吴淞江新川沙治理工程、宝山区陈行水库、长兴岛青草沙水库等地,详细了解上海水网工程规划建设和调度运行情况。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化上海水网,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更多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水安全保障的工程,正在加速建设——
浙江省级水网先导区计划实施366项工程,完成投资3145亿元。目前43项已完工见效,228项正加快建设;浙东、浙中、浙北水资源通道和椒江河口大闸等95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作为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之一,安徽省已经印发实施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全省各市市级水网规划均已完成编制。目前,全省已完成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投资352.6亿元,治淮、长江干流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已试通水试通航,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即将完工。结合新安江和南水北调东线配置水源,全省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已基本形成。

今年入选国家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的江苏省宿迁市是国家水网“四横三纵”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宿迁近年来积极建设“两湖调蓄、三河输水、多支配水”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黄河故道整治、六塘河治理等20余项市级骨干水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


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长三角地区水系发达,江河湖海具有天然的连通性,流域区域共保联治是推进长三角治水兴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流域机构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地区跨界水体治理从“独奏”变“交响”,共同书写更加丰富、更为精彩的“水文章”。

20多天前,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清澈的河流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加分项。
进博会连续举办了6年,太湖局也为此连续开展了6年的“清剿水葫芦,美化水环境”联合整治专项行动,每年打捞水葫芦近4万吨,为进博会圆满举办提供了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跨省市协调、跨区域共治、跨部门联动,水葫芦联合防控的经验正在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的各个领域拓展与深化。

太湖是长三角地区水资源调配中心,是区域水生态水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全国首个建立跨省湖泊湖长高层次议事协调平台的区域,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2018年11月13日,太湖局联合江苏省、浙江省河长办,建立太湖湖长协作机制。2022年,太湖局又牵头协调苏、浙、沪、闽、皖五省市人民政府建立太湖流域片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为太湖流域片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最高规格、最广范围的协作平台。

在长三角地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已经成为共识——
江浙两省四地签署了《2023年桐乡-南浔-德清-吴江四地跨界河湖联合治理协议书》,全面设立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联合治水“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今年亚运会召开期间,浙江省淳安县、安徽省歙县开展联合巡河护河,提升“新安江—千岛湖”河湖健康,保一江碧水迎亚运。
上海市金山区和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等地共同设立“水事议事堂”,积极探索联合河长制的不同实现路径。
江苏省苏州市与无锡市建立了“望虞河联合河长制”,共同开展巡河、治河、护河工作,落实望虞河跨界河长制的任务要求。
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宣城市等九市建立了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围绕主要边界河湖签订了14份共治协议。
安徽于2022年年底,全面建立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2023年5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正式发布,同步发布的还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水利(务)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长三角地区协同治水有了更多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

围绕深化协同治水,太湖局组织完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建设,并于2019年11月正式运行。这个平台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协同共享。目前,已实现8家单位近600个监测站点、共1300余万条数据共享。


着力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防汛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是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基本运行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长三角区域水系发达,洪涝自然灾害防御压力很大。
一次次科学研判,一场场精准调度……太湖局坚持全流域统筹,全力守牢流域水旱灾害防线。
2023年梅雨期,太湖流域连续遭遇4轮强降雨。太湖局提前调度望虞河、太浦河及新孟河工程加大排水,并督促流域沿长江、沿杭州湾口门持续加大排水力度,降低太湖、京杭运河及河网水位。同时压减太浦闸排水流量,为下游地区让出排涝通道。
2023年台风“杜苏芮”、2021年台风“烟花”等台风强降雨影响前后,太湖局提前加大骨干工程排水力度,每日线上监管水库运行情况,尽快降低太湖和区域河网水位,赢得了台风强降雨防御主动权。
2022年出梅后,太湖流域降雨持续偏少,太湖局近十余年来首次在主汛期启动引江济太调水,首次实施新孟河抗旱调水试运行,增辟流域引江济太调水第二通道,缓解流域区域旱情。

11月30日,李国英部长在太湖局调研数字孪生太湖建设工作时强调,要立足太湖流域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条件,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进一步明确数字孪生太湖建设的目标路径,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加快推进淮河安徽段、江苏段相关水利工程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加快实施,2012年以来安徽、江苏省累计安排实施约30余万人迁至安全区,不再遭受洪水威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历史性解决淮河下游泄洪不畅问题。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带来更多保障防洪安全的责任。

上海加强水雨情共享,建立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强化流域统一调度。

江苏坚持预防为先、“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支撑,建立从流域、区域到乡镇一体贯通的调度体系,系统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御预警调度智慧决策水平。

今年主汛期,浙江全省共梳理水安全领域薄弱环节275个,明确要解决的薄弱环节项目314项。根据梳理出的薄弱环节,浙江打通“梗阻”,疏通“血脉”,及时“补漏”,织密一张安澜水网。

安徽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积极探索巢湖周边等5部测雨雷达组网使用,在重要预报根据站建设北斗卫星备用信道;持续推进王家坝等预报方案修订完善,努力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加快推进滁河、巢湖等重要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建设,逐步构建科学高效的防御调度体系。

共饮一江水,同守一片天。长三角地区水利部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携手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变为一幅幅壮阔生动的实景画卷。

 
浙江国信展览有限公司 浙江国信展览有限公司